摘要: 銀幣光緒元寶1898年發(fā)行,成色為91%?! ∪欢麄冎匾暤膬H僅是經濟價值,大多數人都忽視了其蘊含的美學意蘊和文化內涵。 清代機制銅圓的鑄造始于1900年,止于1911年。
在戊子年(公元1888年)出過一種背穿左為“戊子”右為“河”字的戊子錢。光緒十五年,湖廣總督張之洞在廣東從英國購買的機器制造我國歷史上第一批機制幣,不再為方孔圓錢形狀了,此后相繼在各省推廣實行,遂步取代了“方孔圓錢”。
銀幣光緒元寶1898年發(fā)行,成色為91%。正面鑄有銘文,頂部鑄楷體“造幣總廠”,底部鑄“庫平七錢二分”標識,中心直讀“光緒元寶”四字,幣中心還有四字直讀體滿文。銀幣背面外圈頂部“光緒年造”楷體銘文,余部用小號英文標準字體銘“大清帝國銀幣”字樣,內圈鑄有正面騰云五爪龍一只,品相稍嫌粗糙,其審美風格獨持,錢幣正面鮮然可見滿漢文化的融合,而錢背卻明確標示了西方文化的介入。錢幣雖小,也可管窺社會文化一斑。
在中國古錢幣的制造和鑒賞過程中,文化意蘊與藝術價值都在鑄幣上得到了充分的體現,無論是錢幣的形制,還是幣面上的紋飾圖像、文字內容都被用來表達儒道思想的深刻內涵,包涵著傳統(tǒng)宗教信仰、禮教觀念的內蘊,寄托著古代人民崇尚自然的理念和美好的生活愿望。
錢幣的制造動機并不僅僅是裝飾和藝術欣賞,但在歷史的發(fā)展進程中,古幣以其獨特的實體形態(tài)與社會思想和審美觀念相融合,錢幣除具備其實體的貨幣功能之外又承擔著作為歷史文化載體的職責,這一身份也 隨著時間的流逝而逐漸發(fā)生變化。
然而他們重視的僅僅是經濟價值,大多數人都忽視了其蘊含的美學意蘊和文化內涵。雖然大多數人不關心,但越來越多的學者、收藏家注重起古錢幣的美學研究。研究古錢幣,挖掘其文化底蘊,有助于對我國古代的書法、鑄造等文化的研究,充實了人們的業(yè)余生活,陶冶了人們的情操,提高了人們的素養(yǎng)品味大清銅幣版式繁多,尤以當十者為最,多位清帝在位時發(fā)行過銅幣來作為流通貨幣,銅幣的使用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歷史意義,使交易逐漸便利起來。而如今,大清銅幣也具有一定的收藏價值,許多收藏家對大清銅幣愛不釋手,而收集多種多樣的銅幣已經成為了他們的目標。
清代機制銅圓的鑄造始于1900年(清朝光緒二十六年),止于1911年(宣統(tǒng)三年)。鑄造流通時間盡管只有十余年,但其鼎盛時期全國共有十七省二十局開機鑄造銅圓。如以細微區(qū)別劃分,其版式在千種以上。
現在銀元收藏是古錢幣收藏界中的一大熱點,而收藏光緒元寶銀元的熱也越來多,許多少見的光緒元寶版式也因此被發(fā)現,比如福建省造光緒元寶庫平一錢四分四厘銀幣,是福建省管局鑄造的輔助幣,也因不是主幣,它的鑄造數量不是很多,又經過多年的戰(zhàn)
在這枚幣的背面左側阿拉伯數字表示該幣為光緒34年版。從藏家和市民的接受程度看,后期光緒元寶的價格還將繼續(xù)上漲。其中光緒元寶34年北洋龍七錢二分通貨普品2800元左右,美品3000元以上。
光緒二十六年,江南鑄造銀元制錢總局鑄造“江南省造庚子光緒元寶”,面值有五,分別是庫平七錢二分、三錢六分、一錢四分四厘、七分二厘、三分六厘,其中三錢六分為樣幣,其中七錢二分主幣鑄造253萬枚,目前的存世量是比較少的,其中光緒造總存世量是0.1%。
是行業(yè)玩家首選平臺!
據了解,光緒元寶是兩廣總督張之洞從英國鑄造貨幣技術上引進而來,然后其它省份開始效仿?! ≡诠饩w年間,光緒元寶的面值很大,成為當時流通貨幣中面值最大的貨幣。據了解,當今最值錢的光緒元寶就是廣東省鑄造的雙龍壽字錢幣,市場價格也是最高的。
此藏品據記載當時發(fā)行量本屬不多,保留下來實屬珍貴。共有十九個省局鑄造。更有專家稱擁有老銀元的市民應該細心保存積極收藏今年將是老銀元升值的狂飆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