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對此,史書和貨幣史上有多種說法。改元詔書送到各鑄錢監(jiān),刻新模、鑄新錢亦非易事,特別是寧宗改元之日是公元1201年,即慶元六年臘月二十一日下詔,將慶元改為嘉泰年號。等接到詔書,慌忙糾正,但所鑄之鐵錢已部分進入市場流通。
對此,史書和貨幣史上有多種說法。一是“予鑄”說:歷朝歷代有這種制度,就是頭年予先就鑄行第二年的錢,充盈國庫以備急需,如中國錢幣叢書華光普主編的《中國古錢幣大集》稱:“慶元年號六年止,今所見標有七年者,皆六年末予鑄之錢,流出甚少”。二是“信息不靈”說:寧宗皇帝四次改元,時間倉促。改元詔書送到各鑄錢監(jiān),刻新模、鑄新錢亦非易事,特別是寧宗改元之日是公元1201年,即慶元六年臘月二十一日下詔,將慶元改為嘉泰年號。
距離過年僅有幾天時間,然而因時間緊迫、關山遠隔,內(nèi)地鑄錢監(jiān)接到改元詔書已是嘉泰元年二、三月份,像湖北漢陽監(jiān)、蘄春監(jiān)仍被蒙在鼓里,很可能就想當然地鑄行了慶元七年的錢。慶元通寶背上鑄有漢七、春七字樣。等接到詔書,慌忙糾正,但所鑄之鐵錢已部分進入市場流通。古錢幣學家丁福保所著《古錢學綱要》對這一情況有詳細敘述。
由于當時慶元通寶“背七”的鐵錢只有漢陽監(jiān)、蘄春監(jiān)鑄造,流出的不多,加之鐵錢性脆易碎不易保管,歷時千年,如今存世珍稀,成為錢幣收藏者追逐的對象。圖中這枚慶元通寶背漢七的折二鐵錢,為湖北漢陽監(jiān)所鑄,品相完好不碎不裂,邊緣整齊,錢經(jīng)29毫米,厚3毫米,重8.1克。兩宋鐵錢中有如此品相,可謂風毛麟角。
有的,曾經(jīng)有一枚直徑為3.39厘米、厚度為0.24厘米、重量為10.6克的慶元通寶背四評級幣,它被拍出了420元的價格。總的來說,如果是屬于慶元通寶背四是這個范疇下的,最貴的大概是單枚420。
譜載其為折三大樣,實則應為折五形制。而背“永”字,筆劃清晰,較為粗壯,彰顯力道。其鑄相顯示,方正圓矩,坦平地章,穿輪干干凈凈?! ∫环b賞,幾度審視,此枚“慶元通寶背永”錢,是為實物實證,三相一材,無異無邪,開門見山,真切實在而毋容置疑。
分辨慶元通寶銅銹真假是鑒定古錢十分重要的一個方面。 所以又紅銹或水銀銹的古錢可靠性較大一些,同時偽造的銅銹質(zhì)松,浮而不實,用指甲使勁捏一下,就會刮落下來。
對此,史書和貨幣史上有多種說法。改元詔書送到各鑄錢監(jiān),刻新模、鑄新錢亦非易事,特別是寧宗改元之日是公元1201年,即慶元六年臘月二十一日下詔,將慶元改為嘉泰年號。等接到詔書,慌忙糾正,但所鑄之鐵錢已部分進入市場流通。
可稱為鑄母、鐵母、同版鐵錢。 其二,慶元通寶(背永)折五鐵母?! ∑淙瑧c元通寶折五鐵錢。 至于三枚慶元背永的數(shù)據(jù)比例關系,是否具有“理論合理性”,那就另當別論了。這類單枚流通經(jīng)歷密碼應該永遠是千古之謎。
慶元年間鑄有“慶元通寶”、“慶元元寶”兩種錢文的錢幣?!皯c元元寶”只有折三鐵錢,錢背有“川”、“卅”和紀年等標記。這種背穿下紀年錢是“慶元通寶”小平、折二、折三銅錢制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