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宋通寶本品乃為較典型的水坑之色質,整體質色已呈棗紅之色,銹垢滿身。因此,這一“板型”成為考量的一個重點。這也就是說,在北宋時期,無論中原官鑄還是邊爐根據流用錢格式另鑄制這種薄板型的大錢當為有據可查,有實物可證。
首先,考其銹色。大宋通寶本品乃為較典型的水坑之色質,整體質色已呈棗紅之色,銹垢滿身。其中可見大宋通寶錢體上附著斑斑黑色水垢,間有綠銹滋生,整體銹垢已成皮殼,老而彌堅,硬可抗刃,可感其在水中匿藏年代久遠,其耄耋之相,難以挑剔。因此,就銹色包漿而言,本品可謂開門見山是也。
其次,考其錢文。本品“大宋通寶,當拾”六字,經與其小型錢比較,可感其總體書意風格相同。大宋通寶錢文楷書直讀,書法秀麗端美,“拾”字從入,寶字“缶寶”,乃為典型。進一步察其筆鋒,則和小型當拾錢略有差別,即,大宋通寶筆鋒凡撇捺收筆皆趨圓并略粗,非為收筆細尖之態(tài)。此差別,可否說其乃問題之處呢?愚見以為,非也!原因在于,此大錢直徑已經倍擴,在放大樣錢文時,當亦依據直徑倍擴而擴。觀歷代大錢,其錢文在與相同小錢總體風格一致的情況下,大小錢在筆鋒上和一些細節(jié)上均存在一定差異,此乃常理,故難以成為推定其不真之有力證據矣。
第三,考其形制。大宋通寶本品形制為出號非標準形制無疑。其錢直徑大小,并無可深論之處。重點在于其板型。這里的所謂“板型”,是指此錢厚度不厚,四毫米左右,在如此大直徑之中,此厚度相對堪稱薄板。因此,這一“板型”成為考量的一個重點。如此板型之出號大錢,我先前已經上博展析開元通寶出號大錢一品,若到代,則其早在唐代或者五代十國時期就有所出。而我們更知道,早在北宋大觀崇寧時期,就已有大觀通寶和崇寧通寶出號大錢存在,盡管大觀通寶出號大錢比此錢稍厚一點,直徑更大一些(有藏,待以后可展),然,其也可以歸入薄板之“板型”大錢之列。這和遼代的厚重超大錢完全是兩種不同風格。這也就是說,在北宋時期,無論中原官鑄還是邊爐根據流用錢格式另鑄制這種薄板型的大錢當為有據可查,有實物可證。同時,據我所藏,這種薄板型超級出號大錢,已經見“嘉定元寶背折十”、“淳佑通寶背當百”等。由此也可以證明,在宋代時期鑄超級出號大錢可能為一種傳統(tǒng),無非鑄量極其有限,用途特殊而已。
大宋通寶一共有兩種面額,有小平錢和當十大錢兩種,其中大宋通寶當十錢位列古泉五十名珍之列,為宋錢中之大名譽品,美品。下面就主要說說大宋通寶當十的內容?! £P于大宋通寶當十的真假鑒別方式比較直觀有效的就是看包漿、量尺寸、稱重量。
泉家陶庭耀、潘文勤、瞿木夫、龔心釗共有4枚。故躋身古泉五十名珍之列。如此高價成交,誘惑造假者以金、銀、銅、鐵、玉、牙雕偽造此錢,充斥古玩店鋪市場。專家提醒藏家“古玩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十余年后,1847年劉氏在呂ㄞ孫先生處才看到1枚大宋通寶當拾大錢。劉氏以為呂氏所藏當拾大錢系瞿木夫之舊藏。瞿氏之大錢一說于道光十一年以轉歸他人收藏,其后不知蹤跡。 除上述二泉外,據所收集到的資料,迄今存世尚有十余品大宋當拾大錢。
而以清末大收藏家潘伯寅以五十兩黃金的價格,自胡石查處購得一枚“大宋通寶”背“當拾”大錢,而成為轟動一時的新聞。
展目大宋通寶本品,莽莽銹色,層層皮殼,綠意盎然,如山巒疊嶂,滿覆錢體。察大宋通寶材質,青銅質地,熟老銅色??梢姶笏瓮▽毚隋X直徑為25.8毫米,重5.26克。大宋通寶錢文布局協(xié)調,大小適中。
一般錢體直徑在52毫米左右,重量在31克左右。青銅材質,存世極其罕見,與同時代的“嘉定元寶”折十錢同為西川錢監(jiān)所鑄?! ∧壳埃姟按笏瓮▽殹北场爱斒啊贝筱~錢,依錢文區(qū)分為瘦金書小字及筆畫粗壯的大字兩種,以瘦金書者為佳,流傳至今均成為珍品。